人生的學習路程是自我們哇哇落地那一刻就開始了.人生來平等但是每個人的天生資敏,後天的學習態度與方式會影響我們每個人日後在學習這條路上的深度與長遠. 天生資敏高的人是打自有自覺性學習開始的那一天就很容易開悟找對方向; 另一種人則屬於後知後覺,要走許多冤枉路歷經一些原來可避免的時間浪費與經歷苦練才回到原點, 有幸能得到良師後方能開悟. 我很不幸就屬於那第二類型.

自幼的時候很幸運因為母親與父親體質需要不同所以由為他們泡茶的時候瞭解飲茶與泡茶必須因人體質需要的差異做調整, 但是這份學習在當時只停留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 這小時候的經驗並沒刺激我對這為什麼的原因由古書去做更多的瞭解, 其因就是因為那時找不到良師帶領. 但是在給父母泡茶時我愛上那股茶香與回甘.

在學校時在中文課中對各型古書都有閱讀, 但是心很野放的我只把讀書當做應付考試而已. 家父非常嚴格的要求我每周周末必須在出去玩之前先完成讀一些儒家的書籍然後用書法把心得以自省的方式寫下來, 好玩心切的我只想趕快繳出文章讓父親點頭放我出門去玩; 所以讀了許多文章而真的能讓我內心有體會的是跟本不成正比.但多少還是有種下些許種子;  究其原因是只有嚴父的嚴格教導還是不夠的, 我需要能馴服我野性的良師引導.

由於當時在學校選課的方向是以外貿為主商業文書管理,  所以1975年離開學校起自覺性的學習都是以英語, 談判溝通或是管理為主,  十年有如機器人般的努力工作, 工餘時以專業為主的學習與玩命般的練有氧舞蹈, 雖然似乎在工作發展頗有些成就的時候卻自覺性的感到身心已達疲憊無力的臨界點. 那時正好政府在為了協助台灣茶農的發展推動茶文化在聯合民生報上大登文章介紹各區茶葉. 在在那時只看到台北市周遭茶園的介紹, 自幼愛茶香的我總算得到一些能幫助我找到附近茶園的方向資料, 一個周六再一次心靈又再落谷底開車往政大後山猫空方向開. 一向沒有方向感的我, 或許是命運讓我在山上找到一處能讓浮動心的我有個心靈沉澱的好去處.  在那裡不但能品新鮮好茶, 更是體會到由泡茶的一舉一動能享受心靈沉靜的能量, 更進一步的能看到茶農的一年辛苦與傳統製茶工藝的辛勞; 體會到一盞茶香不止在茶葉本身好與壞, 更在那身後無法用言語道盡的中華文化歷史與沒有邊際的人的價值.

那時在台灣學到的相當有挶限性,  只有三峽碧羅春, 南港與坪林的包種, 日月潭紅茶, 祥泰茶莊的香片, 貓空 鐵觀音,凍頂烏龍, 及南投的一些烏龍茶. 因為那時在台灣喝的普洱屬濕倉發酵所以我直到2002年到了雲南西雙版納的勐海茶廠才對普洱茶有了正確的了解, 從那時重頭學普洱茶.

1991年因婚嫁決定離開台灣, 記得在那之前在報章的報導中有看到范增平教授開辦的良心茶藝館, 在文章中提到多位台灣製茶與茶藝界的泰斗對茶的品鑑, 那時算一算自己真正開始學茶才剛始, 覺得自己哪有資格能與那些茶業與茶藝泰斗們同桌品茶. 就在那一份缺乏自信的愚眛心態下我錯過了認識范老師的機會.

1991年五月離開台灣時不能帶走許多心中珍惜的家鄉, 但是箱中的幾包茶葉就是我最珍貴的鄉情代表.由歐洲回台灣實在不容易, 所以我就用做中餐與敬茶的方式讓我的家人與外籍友人分享我的家鄉味與分享我思鄉的片刻.

離開了家鄉才體會到過去對自己再自然與平常的中華文化與傳統智慧.  選擇成為海外浮萍是否能在新的家立根的重要性. 必須由知道與感恩我是誰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建設.

雖然因為工作我依然要繼續以專業為主的學習, 但是其它的時間與精力就全放在了學習傳統文化的領域裡. 連過去覺得是一種負擔的讀書與練書法都變成了我快樂時光的消遣方式.  當發現國外企管大師不是引用他們學到的些許孫子兵法, 老子道德經不然就是儒家思想做為他們教學的主題, 那我就想那都是自己中國老祖先們留下來的歷史智慧財產, 若是還要跟學了半瓶醋的外國人那裡學,  那真的是太對不起父母的教養與枉為做為一個中國人的子孫的責任了.  所以自那時更是把重新研讀古書做為準備國際談判,  策略化思考與團體管理培訓工作的研究重點, 在專業工作上創造同異的利基特點.

1995年比利時朋友邀請我為他的太極中心成立茶角落, 同時也在那教課. 跟外國人在家裡分享茶文化講茶不難但是要想跟外國人分享正確的中華傳統養生與茶文化知識那責任可就大了. 離開台灣最大的好處就是開拓了自己研究茶的角度.  那時給我自己對茶與中華文化的定調就是”一切重頭學”.

當自己硬著頭皮面對外國人教第一堂茶課的時候, 由她們那裡我清楚的瞭解

  • 他們對茶一點概念也沒有, 相信名牌, 以為中國茶與品質就是價廉
  • 茶湯千萬不能苦澀, 否則不是他們認為茶不好喝, 不然就是加糖, 加奶或是加其它的添加物來淹蓋茶香與茶味
  • 有外國醫生說茶不健康, 說喝茶會傷腎; 而實在是因為他們不懂怎麼喝茶, 他們不知如何用多量散葉茶與泡多久, 而錯不在茶.

由這些教學活動中我深切的體會我對推廣茶的決心不能放在單純想賣茶這一階段. 歐洲是一重文化的大陸, 所以我把重點放在推廣中華茶文化的層面. 因為好茶如佳人, 怎麼樣的幫她不被無知的人誤用與虐待是我最關心的事.  自那時起, 每每各地政府與或是非政府組織辦文化有關活動有能展示中華茶文化的時候, 我是絕不退縮.

經常有朋友笑我是敗家女, 因為在這沒有茶文化的地區以我工作的收入來專注推廣中華茶文化, 還堅持中上級的品質, 換句話說我的穫利會遠遠不如投資. 每一次他們的質疑就給自己一個以開懷的心以 “掏腰包推廣中華茶文化讓我很快樂” 來回答他們對我的關心.  說實在的在那些年裡我投資買錯茶的機率隨著學茶的深入與品茶的經驗有漸漸減少. 看起來投資學習還是真的很有必要的. 但是堅持真與純品質與傳統的心一直不變.

在網際還沒有今日這麼及時與方便的時代, 我只能靠每次回台灣或是去大陸工作時逛書店買書, 不然就是在茶館裡用心品茶與觀察.  雖然也遇到許多自稱是茶專家的人,他們的自信自滿的心態反而讓我懼怕, 我知道我熱愛茶與及過度渴望學茶文化的饑渴有可能因誤聽而容易被誤導, 更恐懼自己因自滿而造成自我盲目.所以給自己訂的方向是尋良師帶我在正道上前進. 在那時我就不斷的靠自讀, 不斷的品來自世界各地, 各類品級的茶葉來學茶, 用心嚀聽茶對健康與人生無言的智慧.由自由開放的資訊與喜歡好奇不斷的品茶, 開始對茶的選擇有了更多的瞭解與認知. 茶的世界變得無限寬廣.

自1996 年起我當2002年面對人生最淒苦的日子, 我前夫不斷的跟我叫囂的問為什麼我不由世界上失蹤, 愈面對那種極端的種族歧視與家暴,我的鬥志生存力在傳統智慧的支持下變的愈高. 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要想長高必須把養我育我的中國根護的更好. 品茶時候的那份內心的充實與安定, 與人分享中華茶文化時候的那份衷心的喜樂是我抗拒焦慮的最佳良藥, 既健康又深入. 這種喜悅感愈激發我對推廣中華茶文化的決心.

2005因茶藝活動認識 Ivo, 他由跟我學茶而開始變成相互的生活伴侶; 能有一位誠實善良又愛茶的夥伴心理變的更穩, 生活感受更是開始有了好的支柱與改善, 那時此間的茶店也開的比過去多了許多. 市場的擴充代表假茶, 混合茶與加味茶的佔有率也愈來愈高. 在那時我對茶許了願 – 當我極為焦慮時你顧我; 當我有能力雙腳能站在地上往前行的時候, 我會為無言的你盡力.  這個願就是我每日生活的中心信念.

為了要提升自己對茶與中華茶藝的正確認識, 我堅守一個簡單的 “真”字, 也就是茶要純與真 (歐洲的農殘標準是世上最嚴格的地區, 不能讓中國或是台灣好茶再繼續被不識茶的人誤認與誤用是我個人對茶的承諾),  做人要真要誠, 心更要真的自我要求; 求良師的心也就愈切.  也就在這個時候此地政府內部組織做法做了很大的改變, 原則上只有非營利性協會組織才能參加政府主辦的文化活動. 所以二話不說我就尋求協助把非營利型的『比利時中華茶文化協會』跟當地政府登記了起來.

登記起來後之後第一個想法就是提醒自己可千萬不能閉門造車, 必須要更努力自學與找到一位良師繼續學習與鞭策自己才行.

學茶理與學怎麼樣泡茶其實不難但但是怎麼樣遵循正道把自己的渴望學習的心導正則不易.  好在那時已能由網站的搜索引擎尋找台灣是否也有類似的協會或是良師. 2009年我在在網站上總算尋找到中華茶文化協會, 由在網站上看到范老師的經歷與他對茶文化推廣的動力與決心,我心中的跳躍直到今天回想依然激動.  由心裡認定我一直想找的中華茶藝與茶文化的良師就是范增平教授.

由網站上看到老師在大學時代研習哲學、文學、宗教,因禪宗六祖惠後第四代傳人趙州禪師的「喫茶去」公案得到啟示。對老師能在年青時就因天資敏銳能早早開悟而欽羨不已.

老師這些年的履歷我們能感受到老師為什麼以推廣與提升中華文化做為他終生之愛:

  • 1979年老師有幸能跟中華茶文化先驅, 林馥泉大師習茶
  • 1982年發起組織「中國茶藝協會」並任秘書長
  • 1984年 老師赴韓國、日本親近韓國茶文化泰斗韓雄斌先生、日本煎茶道學會會長西山泰生先生。那一次的拜會可想像極具鬥志力的老師對為什麼源自中國的中華茶道反而在日本人的有系統的推動下在世界知名, 對原本就愛茶與護中華茶文化如癡的老師有的震撼, 激動他以更有系統的方式推動中華茶文化的決心.
  • 1986年「中華茶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並設立「良心茶藝館」
  • 1988年任「中華茶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
  • 1988年當台灣人可以去大陸探親時, 老師就負著將茶藝文化帶入中國大陸的使命,深入參訪大陸18個省市產茶區及台灣的茶園,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個城市公開演講傳授和表演茶藝。
  • 2000年推動並參與中國大陸茶藝專業教育的設立和茶藝師認證考試制度的完成。

一找到資料我立刻經網站給老師寫了封自我介紹信, 沒想到立刻收到老師鼓勵的回信.  由於時差所以等到第二天一早打電話給老師. 或許真的是機緣, 我立時跟老師取得了電話聯絡.   老師聲音圓亮, 雖然看不到他的人, 但是由他的聲音我被他對茶與中華茶文化的執著感動.  那一年比利時辦的第一次茶博會剛結束, 原主辦人原來想第二年再辦, 那時我就想法子跟老師要到他的簡歷交給了原承辦人希望他能請老師來辦講作.因為最有資格講述中華茶文化與歷史唯師已.   結果那茶博會活動是一年推一年,近些年由於政府預匴緊縮所以等到後來的結果是因承辦人無法申請到當地政府補助所以無限度的延後.聽到那消息時, 心中真的是很失落. 但是我堅持由老師的字裡行間繼續找尋與學習.

2011年雖然跟 Ivo 總算回到台灣. 但是那一次正好老師人在大陸教課而我們也因工作假期限制只能在台灣做短暫的停留, 那一年把在台灣停留的時間留給愛默斯症愈來愈重的母親共聚, 因為默默中我知道那可能是最後一次能坐在她身邊給她講小時候的故事, 問問她知道我是誰嗎那類孩子話. 那一年又一次錯過正式拜師的機會.

2013年母親往生再回台灣,到台灣第一天晚上就因跌倒造成肩軔帶裂痕成了個傷兵. 那一次正好老師人也在台灣, 一聯絡上老師, 立刻興奮的拉著一句中文也不懂但也很喜愛中華文化與茶的先生Ivo立刻去拜見老師. 在大師姐周本男的見證下 Ivo 跟我依著古禮跟老師跪拜正式入門. 第二天老師去大陸教課, 在我們臨離開台灣前老師特別交待他一回台灣要考我們三段十八道茶藝. 其間感謝大師姐帶我們去桃園茶園訪茶與品茶. 老師在大陸教課辛苦, 由於我們第二天要離開台灣, 所以感恩老師不顧自己的辛勞堅持我們實際依三段十八道實際在他的面前做操練. 給我們一次難得省思改進的機會.  那一次跌倒造成傷肩軔帶裂傷所以持壺時感到困難,連持起水壺都覺得痛與吃力, 不自覺的肩稍為提高了些. 不知我受傷但細心留意每一細節的老師看出我的缺失. 感謝那一天老師在知道我肩傷時輕放我過關. 後來的提教卻是我們不管是繼續在茶藝習進學習上或是做人做事都是一生受用的教誨; 那就是茶藝意在茶, 要專心專注, 身要正, 氣要定, 手要穩.

由於住在歐洲來返國內不容易, 所以比起國內有幸與老師經常品茶學習的同門, Ivo 跟我自認我們的學歷還淺, 想更深入學習.我們或許天資不敏, 距離老師又遠, 但是我們對茶的愛與堅持中華茶文化於日常生活哲理只有隨時間增強. 距離再遠, 老師的教導永遠鮮活在心中, 在每一次品茶間.

范增平教授近日提訓雖只短短數字, 而那不光是在督促我們在海內外推廣中華茶藝文化時應記的守則, 更是我們日常如何為人處世應謹記的明訓:

凡事, 心要正, 心若不正, 做似正事也是邪. 因果是科學,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果是; 欲知來世果, 今生做者是. 賈伯斯很推崇因果論, 要人們不要忘記初始的心, 才有可能有正能量, 有好的成就. 心正做邪事也是正一個人心正還是不正, 我們看不到, 我們可以看結果來判斷其心正與不正.

在生活與內心孤獨面對苦難挑戰的時候, 我深刻體會維持一個純然的正心是為了對自己負責而不是為能求經濟所得. 在那時我就時時告誡自己要堅持推廣中華茶文化的初衷. 如果在推廣茶文化的時候把獲利的念頭放在前頭, 那麼這麼些年來的努力與堅持不等於廢功.  若持一向錢看齊的心, 那麼看似有正當的理由都很有可能會走偏.

每款茶都有他精彩的歷史與故事, 而人生精采的故事不在別人嘴裡怎麼說或是在他/她的書中怎麼寫. 而在自己如何的誠實的紀錄自己的人生點滴.

受利誘走歪走邪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真的是很容易, 但是能經良師指點找到正確的方向, 能被老師的身教鼓勵提醒自己必須堅持毅力. 那麼那怕日子再苦也內心也有簡單的快樂與安然. 那就是人生無價的得.

雖然我繞了好一大圈才進茶觀園, 但能在一生享用不盡的茶園中無盡的茶的美, 香, 韵與智慧, 能遇范增平教授被接受入門做弟子, 那就是人生中的大幸. 我們沒有時間遺憾, 喫茶去!

蕭美蘭, 比利時2015/5/22於比利時